By www.carbonfiber.com.cn



Formula Le Mans除了有令人感到肅殺的碳纖維外觀,包含車體方面從組合鼻翼、駕駛座艙到引擎室也全數採用蜂巢式高剛性碳纖維結構,畢竟要能夠維持輕量化優勢,又要應付高性能輸出與賽道激烈操駕,唯一首選材質也只有碳纖維最適合,而全車搭配引擎與變速箱後總重量控制在900kg。或許會有讀者感到好奇Formula Le Mans雖然是方程式的起源,但是在駕駛座艙中為何需要設計出無法雙載的「雙人空間」呢?

除了引擎進氣口位置正好位在駕駛左側之外,原來早期賽事規則中就是以雙座為標準,因此後來陸續發展出各式的單座方程式賽事,嚴格來說都算是利曼耐久賽衍生出來的徒子徒孫。雖然座艙設計是偏向於「右駕車」,但是採用Xtrac六速序列式變速箱基本上對於習慣左駕的房車車手並不會有過大影響,除了起步進檔需要踩離合器撥片進檔,後續檔位只需撥片即可進退檔,而駕駛前方的Magneti Marelli賽車儀錶則隨時提供引擎轉速、檔位、水溫、油壓、圈數、燃油剩餘量與換檔提示燈都一應俱全。另外碳纖維車體結構本身並未有額外金屬連結之處,在有限的空間之下所有方程式車輛都是維持水平懸吊系統與前後雙A臂連桿,尤其方向盤左右轉向角度不到30度的微幅轉角中卻能提供車輛極為精準的轉向。


完全以碳纖維材質打造的駕駛座艙僅保留標準競技操控介面與防火設備。

碳纖維煞車系統


為了應付動輒300km/h以上的時速,加上利曼耐久賽基本都是連續六小時以上的硬仗,在分秒必爭的比賽過程中不但無法更換煞車,假若煞車提前消耗完畢最終參賽車輛也只能飲恨提前退賽,因此一套強力而耐用的競技煞車就顯得更為重要。由於連續高速急煞所產生的高溫很容易達到碟盤可承受最大熱量的極限,一但超過後對於碟盤的效能有極大負面影響,因此Formula Le Mans的煞車系統並不是一般金屬碟盤甚至陶瓷煞車就能足以應付,面對如此高規格賽事等級採用Brembo碳纖維材質的碟盤與來令片也是相當罕見的煞車逸品。

然而耐久賽所需要的耐用度正好也反映在煞車系統上,前380mm×37mm後355mm×37mm碳纖維碟盤與31.5mm來令片厚度都是特殊規格,不過最讓筆者好奇的是煞車來令片並非維持傳統兩邊安裝的設計,單邊安裝的特殊方式也讓人開了眼界。除了煞車套件的稀有性,最讓人難以想像還是這「特殊」的煞車踹法,一般煞車踏板所保留的踩踏深度在Formula Le Mans車上完全變成像是在踏牆壁,幾乎只有1cm的踩踏間距不像房車能採用重踩或緩和制動來減速,要能夠有最好的制動效果需要第一腳力量就要到位,快狠準在第一時間內將車速瞬間降低才能讓車輛順利退檔減速進彎,一但煞車稍有延遲而Hold著過久就很容易發生煞車鎖死,對於方程式車手來說這習慣應該並不陌生,但是對於習慣開房車的選手可就是需要多加適應。


基本上駕駛要掌握所有車輛資訊就是要依靠Magneti Marelli賽車儀錶,從引擎轉速、檔位、水溫、油壓、圈數、燃油剩餘量與換檔提示燈都一應俱全。


當變速系統採用較為便利的序列式換檔撥片後,對於駕駛操作上也能夠更為省時與輕鬆。


礙於空間的設計因素下,方程式的懸吊系統都是採用水平減震筒方式。




前後雙A臂連桿雖然只能提供車輛微幅的轉向角,但是極為精準的轉向卻是也是其優勢與必要性。


全碳纖維煞車系統雖然是件高不可攀的改裝逸品,但是其主要功用還是用於激烈賽事中藉由高溫來發揮其制動力,一般道路中並不適用。


厚度高達31.5mm的碳纖維來令片還是筆者多年來首見,這也是避免因溫度過高而造成制動力衰退的最佳利器。


利用導風管直接將冷空氣導入碳纖維集氣罩中,藉此能夠將碟盤溫度快速降低以維持應有的制動效能。


位在進氣口兩側的圓孔蓋是Formula Le Mans加油孔,當需要加油時必須同時將兩個油桶插入兩邊才能快速加油以避免燃油噴出。


由於引擎進氣口正好設計在駕駛座艙左側,因此看似「雙座方程式」的空間實際上僅能單人使用。


駕駛艙前這片看似小小的「擋風板」,實際在高速時卻能夠達到擾流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