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www.carbonfiber.com.cn

2014年9月,全球首部3D打印电动车“Strati”在美国芝加哥2014年国际制造科技大展(IMTS)亮相。这部用碳纤维材料打造的3D打印电动汽车,从打印到组装完成仅需5天时间,时速可达约80公里。其3D打印部分包括车身、底盘、座椅、仪表板、中控台、引擎盖在内,都是使用“碳纤维强化ABS塑料”材质。碳纤维材料再一次夯实了其在新材料应用领域中的地位。

碳纤维凭借着轻质、高强、耐高温、抗腐蚀等特点,被用于航空、导弹等国防军工领域,同时又在风力发电、汽车零部件、压缩气瓶等民用领域应用广泛,技术附加值和政治敏感型很高,极具战略价值,一度被称为“新材料之王”。

赛迪顾问原材料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申燕分析认为,当今的国内外碳纤维产业,国外企业领跑地位突出,技术领先优势明显,而中国碳纤维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与国外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她建议政府应从技术突破、聚焦产业链下游、引进外资和技术等三方面来推动产业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


全球首部3D打印电动车“Strati”。


技术是“弯道提速”的强大引擎


工信部2013年10月发布的《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目前我国碳纤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碳纤维行业还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工艺装备不完善、产品性能不稳定、生产成本高、低水平重复建设、高端品种产业化水平低、标准化建设滞后、下游应用开发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日美企业对其生产的高性能碳纤维严格限制对我国出口,通用及碳纤维成套技术出口须出口国政府特批,因此,我国高性能碳纤维长期依赖进口,碳纤维行业供需缺口达70%。另一方面,我国低端碳纤维产品扩张盲目,已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使我国碳纤维企业赢利能力受阻。突破高端技术是缩小国际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技术突破上,要想实现弯道提速,就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申燕指出。同时,她又举例道,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自上世纪50年代就掌握了碳纤维的生产方法,60年代开始生产低模量聚丙烯腈基碳纤维,80年代便成功研制出高强高模T800、T1000等高性能碳纤维。据其介绍,日本在高性能碳纤维领域发展迅速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也得益于其产业联盟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量人力和经费支持,使日本碳纤维行业得以更有效地集中各方资源解决共性问题。此外,日本碳纤维产业联盟成立较早,成员覆盖了整个碳纤维产业链,通过制定上下游合作的产品质量标准,实现了纤维产业低成本和高质量的技术突破;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东丽(Toray)为例,全产业链的研发人员规模均衡,重视符合型人才培养,其研发团队人员稳定,核心人员服务时间可达20年之久,并在主导发明的同时传代新人。”


发展高端民用应用领域


目前国内碳纤维主要应用在钓鱼竿、高尔夫球杆、网球拍、高端自行车等体育休闲市场上,且这部分市场的碳纤维消费已接近饱和,高端碳纤维应用领域的市场仍存在很大空间。“因此,企业结合自身资源能力定位产业链发展方向,聚焦产业链下游市场,瞄准发展潜力巨大的高端民用应用领域,这才是碳纤维企业现阶段发展的重点。”申燕分析说。


资本手段必不可少


“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各行业的并购重组频发,而碳纤维行业则鲜有收购案例,而国际上的收购事件却不断上演。”申燕表示。

以日本为例,2014年初,日本东丽通过收购美国Zoltek,产能从20%一跃增加到32%,夯实了其市场的垄断地位,借助资本收购,日本东丽成功进入了美国市场。在国内的碳纤维市场发展中,受政策影响及市场需求的刺激,国内碳纤维生产提速,德国西格里集团等企业来华建立合资企业,金发科技、方大碳素等品牌企业加大碳纤维产品的投入、提高产能,加强了高端碳纤维产品技术的引进及研发,这也是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促进产业发展,资本手段必不可少,政府在鼓励国内企业加大自主研发的同时,还需推动企业通过购买、技术产权合作等方式,引进先进高端碳纤维生产技术,同时鼓励地方引进国外碳纤维知名企业来华投资,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将国外资本和技术引入中国。



本文来源:赛迪顾问